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,更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。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在暑假来临之际,我校汽车与交通安全学院组织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,实践团5名同学在指导老师王明瑞的带领下,踏上了以盐城市恒北村为代表的实践之路,深度挖掘乡村发展新机遇,探索非遗与红色文脉下的乡村振兴 。
恒北转型:从盐乡到梨园之乡
恒北村的发展历程,是一部产业迭代的奋斗史。实践团拜访了本场人马连义老师。马老师告诉我们:“早期,这里依托海盐资源,以制盐为生,盐田阡陌见证了先民的智慧;随着时代变迁,棉花种植成为新的经济支柱,洁白的棉朵映照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近年来,恒北村立足生态优势,转型发展酥梨产业,通过科学种植、品牌打造和文旅融合,建成万亩梨园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。”如今,春日梨花如雪、秋日硕果盈枝,不仅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,更让“恒北酥梨”成为享誉四方的金字招牌,书写了传统村落向现代农业强村跨越的精彩篇章。
当地依托优质水土资源,培育的酥梨皮薄肉脆、汁多味甜。恒北深耕梨文化,春日梨花节吸引游人共赏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盛景,秋季举办丰收采摘活动。以梨为媒,发展特色文旅,从鲜果销售到衍生梨膏、梨酒,形成多元产业,让梨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。
恒北梨韵融非遗,匠心巧绘振兴图
在恒北村,世界级非遗瓷刻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。实践团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陈银付老师的非遗工坊,亲身体验了非遗瓷刻。古老的瓷刻技艺经匠人雕琢,在青瓦白瓷间绽放新生,细腻的刀法勾勒出恒北梨乡的四季风光与人文底蕴。当地依托非遗资源,建设瓷刻工坊与研学基地,邀请非遗传承人驻点教学,吸引游客体验“一刀一刻”的匠心魅力。同时,将瓷刻与酥梨产业融合,推出梨主题文创产品,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。如今,瓷刻不仅传承了千年技艺,更带动村民就业增收,非遗文化赋能文旅发展,为恒北绘就“文化兴、产业旺、乡村美”的振兴图景。
实践团了解到另一项非遗——恒北村的江苏省级非遗麦秆画,也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当地政府大力扶持麦秆画产业,建设麦秆画工作室,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,吸引众多村民参与制作,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。麦秆画以麦秆为原料,经熏、蒸、漂、刮、烫等多道复杂工序制成,将恒北的田园风光、民俗风情等特色融入其中,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。我们走访了麦秆画非遗传承人吴永龙老师,在吴老师的介绍下了解了这项非遗。麦秆画与恒北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开发成特色文创产品,成为游客了解恒北文化的重要载体,带动恒北文旅产业发展,推动乡村振兴稳步前行。
聆听历史回响,感悟英雄力量
恰逢建党节,怀着敬畏之心,实践团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缅怀先烈。走进新四军纪念馆,仿佛翻开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。一件件带着硝烟气息的文物、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照片,无声诉说着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。在这里,聆听历史回响,感悟信仰力量,重温革命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初心,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,汲取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。新四军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地标,以精神赋能乡村振兴。依托其文旅资源,周边乡村发展特色民宿、红色餐饮,串联乡村游线路,带动农特产品销售;挖掘历史故事开发研学课程,吸引客流。馆内承载的集体协作精神,也为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。
盐脉通古今,发展新篇章
走进海盐博物馆,时光在此交织碰撞。古老的制盐工具、详尽的工艺图谱,诉说着先民“煮海熬波”的智慧,见证着海盐产业曾为乡村繁荣奠定的根基。如今,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存储器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依托盐文化资源,当地开发特色文旅路线,举办非遗体验活动,吸引游客纷至沓来;以盐文化为内核的文创产品,拓宽村民增收渠道。盐脉贯通古今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正焕发崭新活力,书写产业兴旺、文化繁荣的时代答卷。
行走于盐城的文化肌理间,恒北村非遗麦秆画的纤细麦秆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巧思,新四军纪念馆的斑驳展陈中跃动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脉搏,海盐博物馆的盐田模型间流淌着千年产业的迭代密码。这场实践如同一把钥匙,让我们在恒北非遗工坊的传承现场,看见传统技艺如何与现代生活对话;于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光影里,读懂铁军精神怎样化作当代奋斗的动能;从海盐文化的历史纵深中,解码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精神内核。当麦秆的光泽映照着红色展墙,当盐晶的纹理叠印着革命足迹,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多元图谱,更是支撑这片土地不断向前的精神脊梁。
来源:王明瑞
二审:郝旺林
编辑:王 远
三审:马学建